2018年4月13号👨🦼➡️,杏宇娱乐注册“协同治理与社区建设”工作坊团队在文科实验大楼906举行了今年第二期研讨会。此次研讨会邀请周立民博士和冯猛副教授主讲,刘振宇博士主持,刘雯薇🏋🏼♀️、刘振宇🧝🏿♀️🛅、陈兆旺↗️、陈洪杰担任评议人🧸。工作坊团队部分成员与2016级政治学理论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第一场研讨中,周立民博士首先报告了论文“法治方略下的普法教育:使命🕵🏼♂️、方式与实效——对上海市居民的调查分析”🍆。他首先简单概述了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以及问题的源起🎂,认为国内学者对普法的法治意义仍存在理论分歧,并且在研究方法上多为理论思辨研究👨🏿🦲,对经验资料考察较少👩🏿💼,这也是写作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他指出,该文章将首先结合中国法治进程的现实阻碍阐述普法的基本使命,然后利用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杏宇2011年“上海市居民法律认知与行为”调查数据,从法治意识、司法信任和法律知识三个维度分析普法对中国法治化所取得的成果及不足✯。
刘雯薇博士在评论时认为,这篇文章从结构、文献以及研究的内容上看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她就文章中有关实证研究的规范性以及数据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她指出🙃,在数据分析方面应该更加严谨与科学。刘振宇博士在评论时,就文章的目标设定、理论框架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同时指出文章中一直在强调司法信任问题🫄🏽,然而司法信任在问卷中并不存在,所以建议问卷调查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对普法教育有关概念进行界定🎹◾️。
在回应与自由讨论环节,陈洪杰副教授就普法教育、普法教育评判标准等提出建议🖕🏻。周立民博士针对评论进行了解释📜、回应⏳。
在第二场研讨中,冯猛副教授报告了论文“地方政府创新中的目标权衡与过程控制——以K市社区公益招投标为例”。他提出了有关政府创新过程存在政绩逻辑与合法性逻辑两条进路🧑🏼🏭,针对地方政府创新中富有张力的行为现象,构建一个“风险-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并指出在单目标和双目标条件下政府如何进行目标权衡📜,选择适当的行动策略实施创新🍝。同时利用K市社区公益招投标创新案例🧛🏿,对分析框架做了验证🧔🏿,进一步提出地方政府创新中具有的过程控制特征👏🏽。最后,并就对文章中存在的一些局限做了简要说明。
陈兆旺副教授评论时认为🕋,文章整体的完整度很高,逻辑性强,值得学习和肯定📤🧎🏻。但是,针对案例的分析🧑🏻🔬,是否还应该参考其他部门🎋,通过对比,才能比较出政府这样做是否值得借鉴♜,是否具有创新性👩🏽🦰。同时他还就文章框架及脉络给予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陈洪杰副教授评论时指出,该选题很有研究价值。但是该文章只是对政府的创新行为进行的切面考察,没有对政府的创新行为进行全面的考察,创新是为了绩效和合法性🦣,而中国政府创新是否契合了这两个方面,还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同时他表示很期待冯老师后续的作品。
在回应与自由讨论环节,王礼鑫副教授提出,文章对地方政府创新行为揭示地很深刻👨🏻🎓,可进一步通过与组织社会学的政府行为理论对话来呈现观点,风险-效应分析框架或可参考政治理性-官僚理性-技术理性分析框架予以反思。容志教授对风险概念及风险-效应框架提出不同意见。冯猛副教授针对评论或意见等进行了回应🥊🪩。
(撰稿人☂️:2016级政治学理论研究生周亚婷。涉及报告人🥜🛻、主持人🧔🏽、评论人发言等👋🏻,均未经本人审定。特此说明🤾♂️。)